一幅明清乡民生存方式的“清明上河图”-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7/04

13:38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人文漫笔

一幅明清乡民生存方式的“清明上河图”

2025-07-04 13:38:3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1版 人文漫笔

  刘建华

  在通行的历史叙事中,相较于被广泛讨论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论题,人对自然的开发与利用,人与生态系统的矛盾与调试,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治理系统的影响,屡屡被隐藏在浩繁史料与学科建制的夹缝之中。扬州大学王艳红教授在著作《明清皖江地区水旱灾害及乡村应对研究》(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版)中,敏锐关切并深入考察了自然灾害与社会冲突间的深层联系,论证了自然生态系统在塑造国家形态与乡民社会中的变量效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批判性地审视历史缘何如此这一重要命题,也对当代语境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借鉴。

  从人类生存意义角度来看,历史风烟之后,留下印痕更多的是铭心刻骨的灾难事件。人们战胜灾害的过程就是生存方式的主线,无论是政府、乡民还是士绅,面临灾难时的齐心协力与同舟共济,经历苦难之后的安居乐业,构成了一代代人生存方式的“清明上河图”。

  《明清皖江地区水旱灾害及乡村应对研究》以历史时空为索引,全面立体呈现明清时期皖江地区的灾荒发生史。根据布罗代尔的划分,人与灾害的关系,或者说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是一种“静态的历史”,在历史叙事中一般被作为背景来陈述。但是在近代中国频繁而剧烈的社会转型中,自然灾害屡屡在政治和社会事件中发挥出动态变量的作用,成为理解宏大历史事件的重要线索,因此对灾害信息的统计和梳理就具有了重要价值。王艳红在著作中,以地方史志为基础,通过对历史记载进行甄别、统计和数理分析,形成全面详实的数据体系,清晰展现了明清时期皖江地区水旱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与规律特征,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自然灾害的演化特征,也对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皖江地区的农业发展史、社会发展史、区域环境史等提供重要参考。

  王艳红以灾荒为节点,构建了社会治理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框架。灾害虽然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其发生与发展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王艳红教授通过横向比较皖江地区不同区域间的灾害差异,以及纵向比较不同时段的灾害频次,展现出自然“天灾”与社会“治理”之间的紧密关联。这种认识有助于我们跳出“就灾谈灾”的孤立主义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相分论”的深层肌理。

  不论是水灾还是旱灾,都对古代农业社会威胁巨大,是国家治理中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水旱灾害很多时候是国家治理缺位的后果,又是重大政治事件的前因,且与饥荒、起义、战乱等有复杂的互动关系,成为国家系统陷入“马尔萨斯陷阱”的重要表征。因此深度关照水旱灾害背后的国家在场,就成为理解复杂历史问题过程中值得重视的视角。王艳红抽丝剥茧地分析了明清时期皖江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在层层深入的过程中,逐步挖掘出背后国家权力机器、乡村士绅阶层以及地方宗族群体的抗灾行动,展现了乡村社会防控体系的运作模式。这种不同政治和社会群体间的权力交互与社会协作,使得国家意志得以深入乡民生活,推动乡民、地方、国家间形成了紧密的依附关系,促进了家国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其中的智慧与经验可以成为当下社会治理行动的参照。

  这部著作拓展了明清时期灾害治理和乡村治理研究的学术视野,构建了明清时期皖江地区人民生存方式的立体图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明清时期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自然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是明清乡村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责任编辑:史梦佳
关键词:社会,明清,治理,国家,历史,地区,皖江,研究,时期,水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