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尾乡头”的发展密码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刘伟 张丽娜 魏婧宇)县域地处“城尾乡头”,是城和乡的接合点,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
谋求技术产业升级、寻找产业链发展新动能、盘活闲置资源促进要素流动……当前,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各异,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编织出“城尾乡头”的发展经纬。
突破——“无中生有”还要“有中生优”
跟传统轴承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工程师张迅雷,“无中生有”小试牛刀,结果整出了“大动静”。
张迅雷是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这几年,他带领团队研发出的创新产品,拿下了9项专利,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五洲新春位于“中国轴承之乡”浙江省新昌县,20世纪60年代这里就开启了轴承制造之路,一些企业陆续发展为浙江轴承行业龙头。
2015年后,随着绿色能源发展加快,当地轴承企业都面临产业转型。生产传统轴承近20年的五洲新春深入研究国内外市场动态,谋求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
“风力发电机中的风电滚子因为材料、制造精度等要求高,国内企业少有涉足。这是个空白领域,咱们尝试做做!”2019年,张迅雷和团队对接市场需求,一拍即合决定“搞”风电滚子。
没有匹配的原材料、没有精密的设备,甚至没有合适的热处理炉子……产业升级谈何容易,从无到有要闯许多关口。
“招人难是最大的关口,毕竟公司身处县城。”张迅雷说,为了配合风电滚子研发,当地政府为企业引进了两个对口专业的博士后,帮助企业充实研发队伍。
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屡屡实现突破:与国内钢厂共同开发专用的高质量材料;在磨加工中应用插补修正技术、在线精密自动测量技术,保证滚子高精度要求;与科研院所共同开发超声波检测技术,防止滚子内部缺陷,实现风电轴承长寿命、高可靠运行……
经过近两年研发,张迅雷团队做出了能媲美进口产品的风电滚子。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的要求,将差异化创新作为引领新昌县各家轴承企业发展的航标。”张迅雷说。
除了帮助企业“无中生有”开辟新领域,新昌县还鼓励企业追求“有中生优”推动产业突围。当前,机器人、人工智能浪潮奔涌,一批有制造业先发优势的企业率先行动,在机电执行器、谐波减速器等机器人核心部件领域布局,研发滚柱丝杠、柔性轴承等系列产品,“中国轴承之乡”又一次立于产业潮头。
“总书记指出,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这更坚定了我们因地制宜走高质量发展新路的决心 。”新昌县委书记黄旭荣表示,新昌县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动力瓶颈,推动产业能级往“高”攀升。
融合——“昔日交界处的偏僻地”变“未来发展的聚宝盆”
44岁的崔海通去年在豫鲁两省交界处干了一件“憨”事:投入超千万元,用了9个月,硬是把一个荒废了半个多世纪、占地147亩的窑坑填平了。
“这些厂房和综合办公楼下面,过去就是一个坑。”在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孟寨乡兰东工业园,崔海通指着6栋厂房介绍,填坑之举背后是豫鲁两省毗邻区的协作发展。昔日交界处的偏僻之地,如今变成区域协作的产业承接地。
崔海通是山东省曹县人,2004年,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板材生产生意。这几年由于房地产行业下行,昔日红火的生意受到较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从时空两方面统筹抓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动产业升级,蹚出了跨县域合作延长产业链这条路子。”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崔海通的机遇来自毗邻的兰考县。
近年来,兰考县不仅注重在县域内延伸产业链,还加强与“邻居”曹县的协作,实现从“单打独斗”到“集群作战”的转变。
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介绍,两个县正围绕国道240打造兰曹木业产业带,沿线乡镇重点发展木制品产业,很多曹县企业来到兰考投资。两地的产业优势互补,不仅降本增效,也助推产业迭代升级。
“我在曹县的工厂板材产品单一,想调整产品结构,厂房面积又不够,正好碰上了兰曹木业产业带的机遇。”作为兰东工业园创始人,崔海通对未来充满信心,“现在两县交界的坑填上了,未来就是‘聚宝盆’。”
“兰东工业园从山东引进了6家木制品生产企业,一栋厂房已经投产,预计年底全部达产,年产值有望达到10亿元,带动就业800人左右,将把兰考的泡桐、杨木加工成高品质的板材,销往全国各地,出口到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家。”孟寨乡常务副乡长刘丽敏说。
目前,兰考县像这样的木制品工业园有13个,彼此相互配套、链式发展,也让县域经济“串珠成链”。
“总书记指出,‘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这为我们明确了努力的方向。”陈维忠说,兰考县和曹县将协同推进发展,在政务服务、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区域合作等方面共享发展机遇。
“从山东过来办厂,一开始心里没底,但当地政府给了很多支持。”崔海通掰着指头细数政府的扶持政策,从土地审批到项目建设一路绿灯、打造中原家居直播基地、推动实施家居产业重大技术改造、建设创新平台及重点实验室……
谈及来兰考县投资,崔海通说到最多的是“信心”,而“链式突围”就是他的底气。
盘活——“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
种了一辈子地的刘长臣,没想到在62岁这一年却告别了“土里刨食吃”的日子。
刘长臣是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家子村村民。2024年秋天,村里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刘长臣家20多年的老院子被复垦为耕地,一家人搬进了村部旁边新建的楼房。
扎赉特旗是全国产粮大县,为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当地将闲置、荒废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重新整理,一部分建设为移民新区,一部分复垦为耕地。
近年来,好力保镇各村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有些村子的房屋空置率达40%,全镇曾对土地、荒山、林地等进行清查,摸底显示存量资源价值折合约1.9亿元。
“得知有这么多资源趴在那里‘睡大觉’,真是吓了一大跳。”好力保镇镇长唐子建说。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要求,扎赉特旗努力提高耕地利用率,将闲置资源入股到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同时,积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在村办企业、合作社等带动下,当地不只供给初级产品,还加工高附加值商品、发展旅游康养等第三产业,城乡产业协作越来越紧密。
刘长臣将老房子拆迁后整理出来的100多平方米土地,还有60余亩耕地都入股到村里的合作社,这些土地如今已被建成高标准农田。
“以前种地不赚钱,辛苦一年一亩也就挣500元,现在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流转出去,每亩收入有800多元。”不用再“伺候”土地了,刘长臣和妻子来到合作社打工,参与农产品加工,每年务工收入能有七八万元。
乡村闲置资源的价值被释放出来,不仅是发展空间的扩展,也是发展模式的创新。
改变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采取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建设稻米精深加工厂,完善农产品运输网络,打造万亩有机水稻基地、稻田旅游景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扎赉特旗委书记麒麟说,扎赉特旗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从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入手,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努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内的资源要素被调动起来后,城乡间产业发展的断层正被逐渐打破,村民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唐子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