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用生命作答-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07/04 12:10:35
来源:新华网

东北抗联:用生命作答

字体:

序言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新华网推出大型行进式融媒体报道

“重访抗战地标”

第一站,走进吉林

走进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与成长的土地

 

回溯时间深处的历史

触摸山河镌刻下的民族记忆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是东北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中坚力量。来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敌我悬殊,是战是降?

孤悬敌后,何以支撑?

绝境之下,怎样取胜?

 

这支队伍

用鲜血和生命作出回答

  孤悬敌后14年,3万东北抗日联军,牵制70多万日伪精锐部队。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战,以信念的力量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迅速沦陷

危难之际

中共满洲省委庄严宣告: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与东北人民同患难,共生死,争取东北人民的解放。

一大批共产党人怀着这样的信念与初心

深入抗日救亡第一线

杨靖宇

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杨靖宇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杨靖宇是著名的抗日英雄

更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历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

 

他1927年入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

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

 

1932年秋

当磐石的抗日武装斗争遇到困难时

受中共满洲省委指派

杨靖宇来到吉林磐石,指导革命

油画:杨靖宇提出“灯芯”理论。来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杨靖宇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

他有一条著名的战斗原则:

“对群众有伤害的战斗不打”

每次歼灭了敌人,缴获了物资

他都会分给当地百姓一部分

 

他还以油灯为喻

要求游击队密切联系群众

开展武装斗争

“游击队是灯芯,群众是灯油,

灯芯离开油还能亮吗?”

 

正是基于“植根于民为人民”的信念

在磐石的游击队才能够

在距离中心城区仅20公里的红石砬子山

依靠群众的掩护与参与

建立医院、被服厂、报社等机构

发展壮大武装力量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红军被服厂遗址。新华社 姜明明 摄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

组建了在东北地区直接领导的

第一支抗日武装队伍

创建了第一块抗日根据地

最早探索和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吉林磐石

成为东北抗日联军诞生与成长的摇篮

图片

图为南满游击队创建地——磐石红石砬子山。来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1937年下半年开始

东北抗联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

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

陷入了极端艰难的境遇

面对“上苏联”和“上长白山猫起来”的建议

杨靖宇说

我们不能走!我们要是都走了,群众怎么办?老百姓会怎么想?他们就会对抗日复国失去希望了。

面对敌人的诱降

杨靖宇说

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绝境之下

杨靖宇和他带领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

依然忠诚于党的使命与誓言:

“中国共产党人,一定与东北人民

同患难,共生死”

日军遗留的杨靖宇殉国前百日战斗相关档案。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他们在零下40度的林海雪原

饿着肚子与数十倍的敌人周旋

在生命的最后100余天

与日伪军警至少发生了47次战斗

 

从以100敌1000时,依然能取得胜利

到敌军屡次出动飞机部队进行围剿堵截

直至在叛徒的出卖下

逐渐兵尽粮绝

......

 

在敌军遗留资料的缝隙与碎片记录中

我们依旧能够被

杨靖宇和他带领的东北抗联战士们

高超的作战能力

和强烈的战斗意志所震撼

杨靖宇最后战斗画像。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1940年2月18日

杨靖宇身边最后两名战士牺牲

他独自一人,坚持与日伪军周旋

 

2月23日,因叛徒告密

杨靖宇将军的踪迹

在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

被发现

 

当日16时30分

杨靖宇将军被日伪军包围

敌人屡次劝降,均遭他严词拒绝

 

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他也始终保持战斗的姿态

依托着一棵大树

双手持枪,持续向敌人射击

直至被机枪子弹击中胸部

年仅35岁的杨靖宇将军

壮烈殉国

杨靖宇殉国地“常青亭”。新华网 邵守志 摄

敌人不解

究竟是什么力量

让杨靖宇将军在兵尽粮绝数天后

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战斗力

于是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他的腹部

却震惊地发现:

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

只有一团团枯草、树皮和棉絮

......

派兵围剿杨靖宇的

时任伪通化省警务厅厅长岸谷隆一郎

大为震撼

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适宜的,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杨靖宇雕塑。新华网 邵守志 摄

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坚定信念

比尖兵利刃

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用生命铸就的丰碑

永不屈服的铁血军人

绝不只有杨靖宇

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内

祭奠着5位东北抗联的“断头将领”

杨靖宇、陈翰章、汪亚臣、魏拯民、赵尚志

 

日伪军警把他们的遗首割下来

拍成照片,到处散布

妄图用来防止和镇压人民的反抗

但这一切只是徒劳

  杨靖宇创作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唱出了抗联将士们永不屈服坚持战斗的理由:“夺回来所失的我祖国,解放那牛马亡国奴生活”。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抗联战士们

高呼着将军们的名字

唱着他们写下的气壮山河的战歌

一直战斗

一往无前

 

将军们永不屈服的精神

成为鼓舞人们

寻求民族解放的巨大力量

杨靖宇殉国地纪念碑。新华网 邵守志 摄

绝不屈服

并不只是面对生死的那一瞬间

还有14年来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面对极端艰苦环境的严酷考验

 

记者穆青

曾描述过东北抗联的艰苦处境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亲身经历了无数苦难......但是,比起东北抗联遇到的困难,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我也读过中外战争史,看到过不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事迹的报道。但是,论其战争的残酷性、艰巨性,没有一支是超过东北抗联的。

东北抗联战士爬冰卧雪场景复原。来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在零下40度的林海雪原

朔风凛冽、滴水成冰

战士们被迫以树皮、棉絮

甚至煮食靰鞡鞋充饥

 

为了避免引来敌人

躲在山里露天爬冰卧雪的战士们

连火都不敢生

即便有时候有条件藏身于“地窨子”

很多人的耳、鼻、手、脚还是被冻掉了

冻伤甚至截肢成为抗联战士们

最普通不过的烙印

......

红石砬子山抗日根据地“地窨子”原址复原物。新华网 张桢 摄

夏天的山林

依然充斥着致命的威胁

成团的蚊蝇、咬住就不松口的毒蛇

还有莫名袭来的瘟疫

都有可能夺去战士们的生命

  刚进入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记者就被这条毒蛇“野鸡脖子”尾随。采访过程中,还有蛇爬上了摄像机的三脚架。新华网 赵石乐 摄

日伪军强化“集团部落”切断抗联与群众联系

药物供应存在极大困难

一些生性刚强的战士

练就了“刮骨疗毒”的意志

 

开国少将王明贵也曾是抗联的战士

当时,他腿部中弹

便硬是自己用剃头刀划开伤口

拔出卡在骨缝里的弹头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中的“手术台”遗址。根据地条件艰苦,平整的石头块,就是战士们治疗枪伤、骨伤的手术台。新华网 高民辉 摄

翻开抗联将士们的回忆录

许多章节更是不忍卒读:

“50多天没有吃粮食”

“百日未见油星、盐巴”

“拧开子弹取火药消炎开刀”

“为避免烧火暴露,冬天在雪地里只能抱在一起取暖。睡觉时哨兵半小时就要叫醒,否则会冻死”

刻有“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标语的树干。来源:《周保中将军和他的抗联战友》

就在这吞噬战士们生命的密林深处

“宣传树”上刀刻的字迹

阐明了抗联将士们

甘愿克服一切困难、付出一切代价的原因

“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东北抗联将领冯仲云

在《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简史》中

动情地写道

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为了自己,他们全是为我们大中华民族的被日寇作了奴役的同胞。

 

永远的东北抗联精神

有这样一组数字

见证着这段苦难辉煌

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内的烈士名录。新华网 邵守志 摄

14年的浴血奋战

数以万计的抗联将士慷慨赴死

部队所存不足十之一二

 

据不完全统计

东北抗联战死沙场的

师级以上干部就超80余位

其中,军级以上将领30余位

 

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

而是一个个用生命伫立的丰碑

杨靖宇烈士陵园雕塑。新华网 蔡梦晓 摄

如果说

杨靖宇胃中的棉絮树皮

赵尚志单目失明依然策马冲锋的身影

陈翰章被敌人挖去双眼

还依然高呼“死也不当亡国奴”的话语

是有关“英雄气概”的磅礴注脚

 

那么女战士们的英勇

同样气壮山河

赵一曼面对严刑拷打始终不透露党的机密

冷云等8位抗联女战士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

誓不投降,英勇投江

......

来源:杨靖宇烈士陵园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

还有“少年铁血队”“少年营”的“娃娃兵”们

他们最大的18岁,最小的14岁

拿起简陋得甚至有些像“玩具”的冷兵器

坚决地刺向敌人的心脏

......

少年营作战使用的扎枪头。来源: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

更有那许许多多的抗联战士

甚至没能留下自己的姓名

他们,一批又一批

前赴后继

血战到底

 

烽烟已远,英魂永萦

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

从未磨灭

对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承

从未中断

 

东北抗联精神

是第一批

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党中央确定其内涵表述为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走进历史

也是走向未来

 

来源: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新华社吉林分社、新华网吉林分公司

策划:车玉明 刘加文 李志晖

统筹:刘洪 牟彦秋

执行:梁甜甜 董静雪 程淼

作者:蔡梦晓 赵石乐 邵守志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