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风暴中的RCEP
2022年1月《区 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当年的第 19届东博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客商参展
文/张琳 苏庆义
编辑/吴美娜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24日发布的亚洲经济增长预测,在贸易摩擦升级背景下,亚太地区今年经济增长率将放缓至3.9%,较此前预测值下调0.5个百分点。IMF亚太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指出,此次下调源于“关税措施、贸易紧张局势、不确定性加剧以及金融条件收紧”。
截至6月上旬,斯里尼瓦桑口中的“下调之因”依然存在。“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经给全球贸易机器的齿轮中掺入了沙子,导致成本上升、供应链中断、信任受损。如果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措施,损害将呈指数级恶化。世界经济将面临陷入螺旋式下降的风险,重蹈1930年代的覆辙,一连串的报复性关税将一场金融危机演变成了全球大萧条。”国际知名全球化专家、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理查德·鲍德温说。他将这一系列事态形容为“贸易大黑客”(Great Trade Hack)。
鲍德温指出,关税风暴持续不断,席卷全球,不仅是对每一个贸易伙伴出口的打击,更是对整个世界贸易体系的冲击,标志着全球贸易格局的一次重大转折。“后美国领导时代”的全球贸易,更需要各国加强团结合作,以积极、紧密的区域性合作,抵御冲击和动荡。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稳定市场预期、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畅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韧性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关税风暴对RCEP区域供应链造成冲击
过去二十年间,亚洲国家已形成紧密的区域生产网络,“雁阵模式”带动了制造业在区域内的转移和重新布局。在遭遇日本“3·11”大地震、新冠疫情等风险冲击时,亚洲供应链呈现出较强韧性。
中国处于世界工业中心地位,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截至2023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也是亚洲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得益于工业化的先发优势,日本和韩国在人才和技术研发等领域拥有比较优势。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显示,2024年亚洲经济规模在全球占比达4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在制造业领域,亚洲占据全球产值增加值的53%。但亚洲区域长期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地,对美出口长期存在大额顺差。
基于此,特朗普政府推动“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旨在通过高额关税提高中国等贸易伙伴对美出口的成本,促使美国企业将部分制造业迁回本土,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此次关税风暴对RCEP成员国的影响最为直接。中国、越南、日本、韩国等美国主要贸易逆差来源地成为了此次关税战的重点打击对象。
在美国加征税率最高的10个国家(地区)中,有4个来自东南亚地区,分别是柬埔寨(49%)、老挝(48%)、越南(46%)和缅甸(45%)。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被征收税率也较高,分别为37%和32%,文莱(24%)、马来西亚(24%)和菲律宾(18%)相对较低。中国、日本和韩国均被加征20%以上的关税,其中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为34%、中国台湾地区为32%、日本为24%、韩国为25%。
尽管4月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暂缓对大部分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对等关税”90天,但90天窗口期仅仅是按下暂停键,未来全球贸易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高额关税不仅直接抑制了RCEP成员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削弱了RCEP成员国之间已建立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加速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构,无疑将对长期形成的亚洲产业链分工体系产生冲击。
RCEP“稳链固链补链”效应凸显
这种情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大显身手”。RCEP促进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融合,构建了包容、开放、多元、高效、韧性的区域供应链体系,面对关税风暴,其稳链、固链、补链的作用尤为凸显。
RCEP覆盖下区域供应链拥有巨大的经济合作潜力。RCEP成员国之间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域内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劳动力要素齐全。低关税、高效率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的便利性,令区域内双向贸易、投资、服务贸易的成本显著下降,以正向的经济收益对冲了高关税带来的成本激增。
RCEP为区内各经济体提供了强有力的公共产品。其中,中国提供了区域内互联互通、开放大市场的发展机遇,东盟国家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凭借其地理位置和产业互补性,在RCEP中扮演着枢纽角色。东盟是区域供应链的中心,也是中日韩与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贸易流动的必经节点。RCEP以“内部自由化”对冲“外部保护主义”,充足的公共产品供给对冲了关税风暴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
与此同时,区域内生产上下游环节的各企业紧密互补,提高了供应链韧性。此次美国关税激增,带来更多的是来自需求端的冲击,过去多年的“东亚生产-北美消费”模式遭到严重破坏,这种背景下,RCEP开放型经济合作对于推动亚洲区域大市场的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除中国外,有日 本、泰 国等10个RCEP成员国的企业积极参与。 图为2023年4月12日,观众在 韩国企业展台参观
RCEP规则下成员国在货物、服务、投资等领域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逐步统一,促进了域内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强化了成员国间的生产分工合作,拉动了区域内消费市场扩容升级,推动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进一步发展。
从规则层面看,RCEP从多维度架构起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有利于贸易往来的稳固桥梁。
一是关税削减带来的缓冲作用。RCEP明确在2035年前逐步取消成员国间90%的商品关税,显著降低了区域跨境贸易的成本,抵消掉部分成员国因此次关税激增产生的额外贸易壁垒,形成“内部避风港”效应。RCEP生效实施后,关税削减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持续放大。RCEP区域内中间品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2021年约64.5%,2022年约65%,2023年约66%,呈现持续增长。
按照RCEP第二章货物贸易和各国关税递减表,以及各国海关发布的《RCEP关税执行手册》,2024年区内货物贸易平均关税已降至3.2%;协定中70%的关税减免集中于零部件、半成品等中间品。以电子产品和机械零部件等关税削减为例,这一措施直接降低区域价值链、供应链合作的成本,显著提升产业链效率;又如中国对东盟的钢铁制品、医疗器械制品等部分产品已提前实施零关税,有效弥补了这类产品因对美出口受限造成的损失。
二是原产地规则重塑区域价值链布局。中国贸促会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中国RCEP原产地证书签证金额达219.63亿美元,签证份数共计64.74万份。RCEP累积性原产地规则允许成员国原材料和加工价值跨15国累计计算,更加有利于企业灵活配置生产基地,有助于实现如“中日韩零部件生产+东盟组装+澳新资源性产品供给”全产业链的分工模式,降低对单一生产节点的依赖,实现“多中心化”生产网络和产能分散布局。
这一规则促使企业优先在RCEP供应链网络内布局,推动中日韩与东盟形成“中国+1”产业备份网络,减少对区外经济体的依赖,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了外部关税战波及的风险,强化、优化了RCEP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排。
三是贸易便利化措施和统一的贸易规则对冲单边主义。RCEP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减少了非关税壁垒带来的不确定性,为区内成员提供了比WTO更具体的规则保障,有效削弱了关税风暴的传导效应。RCEP明确了提前申报、装运前检验证书等制度安排,进一步简化海关程序、提高海关程序法律和法规的透明度,将区域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48小时内,整体水平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加快了货物通关放行,促进了贸易便利化;在其他单证要求、查验比例、延迟交税等方面也同样给予便利。RCEP减少了“亚洲面条碗”带来的规则不统一的干扰,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和贸易的时间成本。
四是服务和投资开放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深度一体化。投资方面,RCEP引入“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与原东盟“10+1”自贸协定相比,显著扩大了开放范围;服务贸易方面,RCEP规定在金融、通信、专业服务等领域提供更多的市场准入和法律保障。这些深度一体化的措施,推动了东亚产业链深度整合,有利于企业在RCEP内部建立垂直整合的供应链,在关键产业(如电子、汽车)领域形成互补性生产网络。此外,RCEP还涵盖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新领域,加速了新兴产业的合作,强化了补链作用,大大提高了地区经济增长潜力。
发挥RCEP作用抵御外部冲击
未来,RCEP将继续在应对外部关税冲击时发挥作用。过去三年的实践,反映出面临外部冲击时各成员国抓住RCEP关税减免和规则统一的红利,重塑区域化、数字化供应链网络的重要性。
2024年8月30日,来自中国、马来西亚两国的5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及媒体代表齐聚吉隆坡,就提升RCEP规则利用率、进一步释放 RCEP 红利等议题 展开深入研讨
如今,全球贸易体系处于“后美国领导时代”,各国更应采取积极的多边主义,提高适应性;进一步强化合作,通过深化区域和跨区域的经济协定,来抵御未来冲击;通过更紧密的、基于规则的贸易网络,提高区域经济和区域供应链的结构性韧性。可以预见,RCEP以及正在讨论中的RCEP升级版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意义巨大。
今年4月,RCEP成员国的27家商协会以RCEP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联盟名义,共同发布《关于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联合倡议》,展现了支持开放、自由、基于规则、普惠包容的全球经济贸易体系,共同维护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决心。
5月结束的RCEP第九次会议就RCEP新成员加入机制展开积极讨论,扩容后的RCEP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将不断扩大。当今世界85%的国际贸易发生在美国之外,各个国家,特别是亚太经济体通过亚太经合组织(APEC)、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多种合作框架,坚定支持并实行贸易自由化,将能够最大程度地削弱美国干扰带来的冲击。
下一步,中国对RCEP的深化发展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为区域贸易自由化和合作注入凝聚力;中国在供应链互联互通、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促成了制度型高水平开放,构建了高标准规则体系。
2023年,RCEP的15个成员国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约15%,区域内部出口额占比已超过40%。在美国市场越来越难以进入的情况下,RCEP统一大市场将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应对美国贸易关税风暴的重要依托。
观察人士认为,未来,应加快实施RCEP“零关税”,力促RCEP成为区域经济体开展经贸协商和政策协调的主平台。RCEP深度发展还可依托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本,打造更加强韧、紧密的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早日取得突破。
(张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苏庆义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