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 李楠)10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乡村学分会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国际乡村学术大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指导,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等多家单位的鼎力支持。大会围绕“推进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研讨。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在开幕式上指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农业农村既是短板也是潜力所在。必须在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城乡共同繁荣。叶玉江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瞄准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农业农村的现实迫切需要,持续学习并运用“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加强乡村发展理论及技术模式创新,探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有效模式,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张合成发布了《中国乡村学研究进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归纳了中国乡村学研究的五大热点:
一、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化核心战略,秉持“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理念。学者指出,城乡融合关键在于打破二元结构,推动“人、地、钱”及数据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消除要素流动障碍。
二、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研究。就业乃民生根本,回流、返乡创业及就近就业规模扩大,要打通农民进城通道,解决县域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
三、县域富民产业研究。“县域富民产业”概念体现对乡村产业规律认知的深化,兴业是关键驱动,强县是空间载体,富民是最终目标。
四、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研究。到2035年农村将基本具备,涵盖生活设施等多维度,具备现代性等诸多特性。
五、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研究。到2035年乡村治理体系将更完善,学界关注数字技术对传统治理手段的丰富及“智治”趋势。
《报告》还突出了五个创新点:一是深化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收益协同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二是从制度视角深度剖析农民就业机制,提出促进农民就业新对策,把更多就业岗位留给农民;三是推进城乡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研究;四是加深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机制的分析,提出增强治理效能新的优化路径;五是优秀乡村传统展现时代魅力,深化文化振兴的理论体系与政策路径的研究。
来自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促进司、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单位的18位专家领导,分别围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产业振兴”等热点主题进行了主旨报告。
大会的平行论坛一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等业内权威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推进营养导向型食物生产战略、产业融合与品牌建设等关键议题深入研讨,为乡村产业升级出谋划策。平行论坛二则以“乡村建设与治理的路径”为主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安徽大学等机构专家各抒己见,就“千万工程”实践、农村老年护理制度等展开交流,探寻乡村建设治理良方。
据悉,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成立后,采取系列有力举措,推动乡村学理论创新与政策决策支撑能力提升,学科结构从“一农”向“三农”转变迈上新台阶,中国式乡村学科、学术、知识体系建设进展显著,农学与乡村学科融合发展提速。未来,学院将持续聚焦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农村基本现代生活条件新动态,深化乡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强化对乡村问题与变迁的学理阐释,凝练中国式方案经验,完善乡村学理论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