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索炜)20日,在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上,正泰中国区发电与新能源销售部副总经理龚恩乐,就风电行业面临的挑战、技术趋势、产业链协同与国际化战略等与新华网对话。
作为年营收近2000亿元的能源领域的综合型企业,正泰在风电产业链中扮演多重角色。“我们既是电站建设者,也是设备供应商,同时是坚定的绿电应用拥簇者和负荷消纳者。”龚恩乐介绍。
为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正泰成立了专门面向新能源上下游的销售团队,实现“一站式”服务。同时,公司与风机厂商深度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高海拔、高风沙、沿海等复杂应用环境的低压电器E系列配套产品,同时输配电推出塔筒充气柜、机舱变等设备,实现产品开发需求来源于设备应用场景,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
龚恩乐将风电技术发展趋势概括为“大容量、智能化”。他指出,陆上风机单机容量已突破15兆瓦,海上风机更达21兆瓦,正泰的大容量箱变设备已实现成熟配套。
此外,随着漂浮式风机技术的发展,深海风电成为下一个蓝海。“海上设备研发是重要方向。”他表示。
当前,新建风电场已基本实现无人化值守,老旧电站则需逐步改造。龚恩乐认为“无人值守”是必然趋势。“系统应能主动预警、寿命预测、远程运维,实现‘无人运检’。”
积极布局风电技术的同时,正泰也看到了未来的产业机遇与挑战。
风机退役潮即将到来。“2025年面临到期退役的风机约1800台,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激增至3.4万台,”他援引行业数据指出,这些早期风机占据了优质风资源点位,如何实现“以大代小”改造,是行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2024年,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旨在通过村企合作模式推进农村地区分散式风电开发。龚恩乐提出,退役风机是否可以参与到驭风行动中,使其持续发挥价值,资源利用最大化值得探讨。
面对目前行业激烈竞争与新能源消纳挑战,龚恩乐提出从“能源端”与“消纳端”双管齐下。在能源端,要坚持多能互补,包括火电、核电、水电、光伏与风电协同发展,并持续降低新能源建设成本;在消纳端,他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新能源技术与标准“走出去”,电送全球。
“未来,随着国际环境变化,我们对海外产能与产品输出将持续增长,包括组件、变压器、组合电器、箱变、中低压成套设备等系列产品。”他表示,正泰已在全球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提供本地化技术和服务支持,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