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管管职场里的“算法监工”了-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27 12:04:35
来源:广州日报

该管管职场里的“算法监工”了

字体:

  算法已然无处不在,它当然也活跃在职场中。由此,《半月谈》一篇文章发问:打工人与算法如何和谐共处?

  这个问题,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目前双方“共处”得可不算好。不妨想象一个画面:你老老实实打份工,老板却在你屁股下装“监控”——有企业曾用高科技坐垫“监视”员工,将员工心率、呼吸、坐姿、疲劳感等数据“一网打尽”。这还不算什么,有的将电梯摄像头与OA系统关联,有的在员工座位下方安装人体红外传感器,有的监测到员工电脑超过8分钟不活跃就自动判定他们在休息,有的甚至在厕所安装“坑位计时器”……无孔不入,各出奇招,这些“迷惑行为大赏”直教人叹为观止。

  应当承认,对于员工,用人单位具有管理权;在工作时间内,对员工的行为、表现提要求、严规范,也完全合乎情理。可现实中,很多企业使用监测工具并非以知情同意为前提,有些甚至在侵犯隐私的边缘疯狂试探,或过度采集信息,或在非必要情况下大量获取隐私,再“横挑鼻子竖挑眼”……对其中所涉及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有必要加以重视,及时强化引导、严格规制。

  站在科学性的角度——使用算法,意在提升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据报道,早在2015年,亚马逊就针对其仓储管理构建了一整套人工智能效率监测及评估系统。据说为了不被系统“警告”,其员工连上厕所都要往返跑。而随着技术的飞跃,越来越多企业学习此类“先进经验”,争相用算法来招聘、监督、辞退员工。仿佛越是用算法,其管理就越科学、越先进、越精细,其企业就越高效、越高明、越高级。果真如此吗?去楼下买杯咖啡,就意味着工作不积极?在厕所待多了一会儿,就应该和“摸鱼”画等号?摄像头前的“不完美”一定代表着员工的不合格?

  再回到人之常情——算法没有温度,但人有血有肉。很多人都感受过那种被“抓包”的窒息感。少时,它可能来自突然开门的父母、悄然出现在窗边的班主任;如今,一双双监视的眼睛更为深藏不露、更加悄无声息。这种“监工”带来的,只会是紧张、焦虑,是反感、抵触。事实上,无论算法多“优秀”,打工人总会有棋高一着的小技巧。比如针对高科技坐垫,有人“不在工位的时候就放些重物上去”;为了防止老板监视自己,国外有工程师专门设计了一套系统,只要老板走近就会被自动识别,并将电脑界面迅速切换成工作模式……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是大势所趋,将算法引入企业管理必将成为常态。可越是如此,用人单位越应多一分清醒:好心情也是生产力,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也是凝聚力、战斗力。今后企业发展将更加倚重创新、创意,而充分的信任尊重才能更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倘若痴迷于将员工“捆”在工位上、困在“数字监牢”里,那与自废武功何异?(夏振彬)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