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9月9日电(记者 李欣 王坤朔)8月27日—31日,2025平潭海岛合唱大会在福建平潭举办。活动期间,中国音协合唱联盟副主席吴可畏接受新华网专访。作为连续两届参与海岛合唱大会的专家,他认为,今年海岛合唱大会在关注度和参与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未来继续推广阿卡贝拉,绝不能将其局限在狭义的范畴内,一定要扩展其外延与内涵,走向“广义的阿卡贝拉”。
从“开天辟地”到“惊喜不断”
在吴可畏看来,第一届海岛合唱大会的意义在于“开天辟地”——首次将中国蓬勃发展的合唱艺术进行细分,聚焦到阿卡贝拉这一兼具时尚与流行元素的门类。通过这种特色化的定位,大会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辨识度,与其他合唱活动明显区分开来。吴可畏说:“更重要的是,阿卡贝拉目前在中国仍相对小众,由政府主导推动这样一个专题性、聚焦型的合唱大会,非常有助于它的持续发展和群众基础的扩大。”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活动设置了阿卡贝拉音乐展演、公益课和“千人和声 唱阿卡”“另一片海” 两场剧场级音乐会等15项主题活动,吸引了40余支国内外优秀乐团参会。整个活动期间,吸引观众数量突破万人。
“尤其让我意外的是在高校组竞赛单元——‘缤麒麟’阿卡贝拉音乐展演中,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这种以培养古典音乐人才为主的院校,在阿卡贝拉这项艺术上呈现出了非常高的国际化职业水准。”吴可畏说。
大会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也让他印象深刻。“比如阿卡贝拉音乐环岛Bus等环节的设置,让平潭岛化身‘阿卡贝拉大Party’的舞台。”他说。
民族音乐的国际化表达打动人心
吴可畏对在“缤麒麟”阿卡贝拉音乐展演斩获冠军的中国音乐学院Real Voice人声乐团印象深刻。“他们改编了一首《沂蒙山小调》,这是我家乡的民歌,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他说,“他们对民歌的调式做了十分巧妙的国际化处理,让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歌,呈现出了现代和国际化的听感。只有适应年轻人的审美,传统艺术才有可能持续传承和发展。”
“当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候,会发生新奇的‘化学反应’。”吴可畏以上海音乐学院演唱的《红绣花》为例,他认为,“作品整体带有很浓的流行味道,但中间融入了一段昆曲唱腔,把民族性和国际化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双向融合的过程。”
让阿卡贝拉成为平潭的文化标签
在“音乐+文旅”成为各地发展热潮的背景下,吴可畏认为,文旅的核心在于“软件”:能否通过沉浸式体验、人文故事,让游客产生情感连接。
具体到音乐文旅,他以张北草原音乐节、迷笛音乐节为例,指出其火爆的关键在于“精准匹配受众需求”:一方面邀请粉丝喜爱的乐队,另一方面依托自然环境,营造“零距离狂欢”的氛围。
对于平潭,吴可畏建议,既要坚持阿卡贝拉的艺术品质,打造专业内容;也要结合“蓝眼泪”、跨海大桥等在地资源,设计打卡场景,让阿卡贝拉成为平潭的文化标签,吸引更多人前来“打卡”。
让更多人爱上阿卡贝拉
谈及阿卡贝拉的未来发展,吴可畏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阿卡贝拉仍存在 “潜力大、普及度低” 的问题。他认为,未来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在校园内推动阿卡贝拉的专业化提升,另一方面让更多人了解这项艺术。
“阿卡贝拉肯定不能只属于年轻人。”他说,“20 年后、30 年后,如今喜爱阿卡贝拉的年轻人也会步入中老年,只要这项艺术持续发展,就会形成全年龄段的受众群体。”
他建议,未来海岛合唱大会可进一步拓展范畴,可分为阿卡贝拉人声乐团、阿卡贝拉组合、流行合唱等板块,吸引更多爱好者参与,扩大群众基础,“这项艺术的发展既需要一群兼具热爱和情怀的人,也需要发展所需要的‘土壤’和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