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卫星账户的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卫星账户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指南-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24 19:35:21
来源:新华网

书评 | 《卫星账户的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卫星账户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指南

字体:

  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贺铿

《卫星账户的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

蒋萍 著 科学出版社

  由东北财经大学教授蒋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卫星账户编制的理论、方法与中国实践”的最终成果《卫星账户的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由科学出版社于2025年5月正式出版。该书以国际视野为根基,立足中国国情,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卫星账户体系,为破解统计体系改革难题、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支撑。该书以开拓性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本土实践,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现代化改革铺设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与实践路径,这部著作既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创新性拓展,也是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智库成果。

  理论破题:从单一领域探索到体系化创新

  长期以来,国内关于卫星账户研究多聚焦单一领域(如旅游、环境),理论碎片化、分散化的问题较为突出,难以形成对卫星账户的整体性认知。该书的首要突破,便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卫星账户理论体系,实现了从点上研究到系统集成的跨越。

  从理论溯源来看,该书以SNA的演进为主线,细致梳理了卫星账户从SNA1968首次提出概念,到SNA2008将旅游、卫生、环境核算纳入示例的50余年发展脉络,清晰呈现了不同的国际标准与卫星账户的衔接逻辑,提出了“卫星系统核算”的全局观,厘清了“卫星账户并非单一领域账户,而是构成国民经济统计‘卫星系统’”的核心认知。

  在理论创新层面,该书从“产品流动-收入流动”和“流量-存量”结合的视角阐释卫星账户核算的理论和方法。理论上,卫星账户收入流动过程的流量核算包括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核算,收入流动过程的存量核算是资产负债核算,产品流动过程的供需平衡视角则关注供给与使用核算。实践上,受客观条件约束,现行卫星账户核算一般关注生产核算、供给使用核算和投入产出核算。为此,该书提出卫星账户需兼顾“供给—需求—产业链依存”三重维度:通过二维账户平衡表核算生产活动、供给使用表反映供需平衡、投入产出表解析产业链关联,形成了“生产核算—供给使用核算—投入产出核算”的核心内容,为派生产业的精准核算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

  实践建构:从国际经验到中国方案

  从国际实践来看,当前全球卫星账户研究与应用长期以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为核心范式。这些成果多基于成熟市场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制度环境与发展阶段形成,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转型期面临的特殊核算需求覆盖不足。这直接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卫星账户编制中常陷入本土落地难的困境。

  该书深刻把握这一国际现状,始终以服务我国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导向,将卫星账户数据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让冰冷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政策参考。例如,在当前备受关注的“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核算”方面,该书对数字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分类与评价方法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核算思路与框架,并基于中国实际对R&D、海洋经济、地区数字经济开展实践核算。通过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体育产业、卫生行业等领域的卫星账户编制,该书清晰呈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轨迹、民生发展和生态治理的成效——这些数据不仅能为“数字中国”“体育强国”“双碳目标”等战略提供量化支撑,更能帮助识别产业链薄弱环节,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定向施策的依据。

  经验推广:从本土实践到全球借鉴

  随着联合国最新版国民核算体系SNA2025的发布,卫星账户(SNA2025中称为“专题和扩展账户”)被赋予更为重要的地位。在SNA2025实施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案例对全球范围内推广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系统梳理并呈现的中国在多个前沿领域的卫星账户探索成果,不仅将为中国落实SNA2025提供了操作指南,也会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施路径。

  本书基于真实国情的中国经验有望在未来全球卫星账户体系建设中形成更加多元、包容的实践范式,推动国际核算标准更好地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需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国家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模板,有效助力全球卫星账户的均衡发展。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绿色转型加速推进、民生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卫星账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该书以前瞻性的理论建构与扎实的本土实践,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卫星账户系统化研究走向深入,更以其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案例,为全球卫星账户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构建了完整的卫星账户理论体系,更在于它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将国际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中国方案,为国民经济核算改革提供了清晰的路径。从理论上的“体系化创新”,到实践中的“痛点破解”,再到面向全球的“经验推广”,该书既为学术界提供了卫星账户研究的基准框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服务国家战略的统计工具,为全球统计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核算体系的深度融合,卫星账户将在方法创新、数据采集和政策支撑等方面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书所奠定的理论根基与实践经验,不仅为中国统计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更有望推动全球卫星账户体系向更精准、更包容、更多元的方向演进,持续为破解新时代统计难题、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源自中国的统计智慧与实践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世纯】